典型的外匯交易是一方通過支付一定數量的一種貨幣來買入一定數量的另一種貨幣。現代外匯市場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30年政府都限制外匯交易(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二戰後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對商業和金融的貨幣管理規則),當時各國的匯率制度逐步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固定匯率制轉換到浮動匯率制。
外匯市場的獨特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巨大的交易量表明其屬於世界上資產最多的類別,也使其成為世界上流動性最好的市場。
- 地理上分散。
- 不間斷運轉:除周末外24小時不停運轉,交易從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星期天20:15開始一直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星期五的22:00結束。
- 多種因素影響匯率。
- 相對其它市場而言較低的保證金比例。
因此,儘管有時中央銀行會幹預匯市,外匯市場被認為是最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根據國際清算銀行[3]2010年4月的統計,全球外匯市場平均每天的交易量估計為3.98萬億美元,比2007年4月的3.21萬億美元增加了大概20%。一些專業的外匯公司認為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了4萬億美元。[4]
每天3.98萬億美元的交易量細分如下:
市場規模和流動性[編輯]
外匯期貨和期權的交易量最近幾年持續增長,在2010年4月達到了每天1660億美元(比2007年4月翻了一倍)。外匯衍生品交易佔據了4%的外匯場外交易份額。外匯期貨合同於1972年首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允許國內交易所的外匯衍生品交易(例如貨幣期貨和期權)。這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允許資本帳戶的完全自由兌換。許多新興國家不斷增加對外匯衍生品的需求。[6]例如韓國、南非和印度已經建立起了外匯期貨交易市場,儘管其對外匯資本帳號有一定的管制。
外匯市場交易量從2007年4月到2010年4月間增長了20%,並且是2004年的2倍。[8]多種因素導致了外匯交易量的增長,其中包括外匯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資產類別、頻繁交易者的增加、散戶投資者逐步成為外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電子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場流動性並吸引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客戶。特別是外匯經濟商通過網際網路使得外匯交易更容易進行。到2010年,小額的外匯交易估計佔到現貨交易總量的10%,也就是每天1500億美元。
排名 | 名稱 | 市場佔有率 |
---|---|---|
1 | ![]() | 15.64% |
2 | ![]() | 10.75% |
3 | ![]() | 10.59% |
4 | ![]() | 8.88% |
5 | ![]() | 6.43% |
6 | ![]() | 6.26% |
7 | ![]() | 6.20% |
8 | ![]() | 4.80% |
9 | ![]() | 4.13% |
10 | ![]() | 3.64% |
市場參與者
和股票市場不一樣,外匯市場分成不同的等級。處於最高級的是銀行同業市場,由最大型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組成。銀行同業市場的買賣點差非常小並且市場外的參與者無從知曉。下一個級別的點差將增大,這一切都是因為交易量。
外匯經紀商[編輯]
交易特點
主要的外匯交易沒有統一或集中的清算中心,而且極少有跨境監管。因為其場外市場的性質,外匯市場由一些相互關聯的交易市場組成。這也意味著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匯率,具體的匯率取決於其所交易的銀行、做市商和交易地點。不過實際上匯率通常是非常接近的,否則的話瞬間的套利將抹平這種差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路透社於2007年成立了一個叫Fxmarketspace的合資公司,他們希望在外匯市場建立起中央市場結算機制,但是他們的舉動失敗了。[來源請求]
匯率的波動通常是由實際貨幣流動、GDP的可能變化、通貨膨脹、利率、Domestic Fisher effect、International Fisher effect、政府預算、國際收支、大型跨國併購和其它宏觀條件所引起的。重大的消息會公開發布,並且通常是在事先約定的日期,所以許多人同時可以得到同一個消息。
一種貨幣總是和另一種貨幣進行買賣。因此每種貨幣對構成單獨的交易品種,並且傳統上標註為XXXYYY或XXX/YYY,XXX和YYY是指的貨幣ISO 4217國際三字母代碼。第一種貨幣為(XXX)基礎貨幣,由第二種貨幣(YYY)報價,第二種貨幣被稱為相對貨幣(或報價貨幣)。舉例來說EURUSD(EUR/USD) 1.5465是指歐元以美元做出的報價,意思是1歐元 = 1.5465美元。 影響XXX的因素會同時影響XXXYYY和XXXZZZ。
因為中文的特點,專業的中文外匯討論往往會以一個字代稱一種貨幣。所有的第二個字為"元"的貨幣名稱以第一個字代稱,例如美元簡寫為"美",加元簡寫為"加"。其它像英鎊簡寫為"鎊",瑞郎簡寫成"瑞",紐西蘭元簡寫為"紐"。
根據到2010年的三年期統計,在現貨市場,交易量最大的貨幣對是:
- EURUSD: 28%
- USDJPY: 14%
- GBPUSD: 9%
排名 | 貨幣 | ISO 4217代碼 (符號) | 日交易量佔比 (2010年4月) |
---|---|---|---|
1
| ![]() |
USD ($)
| 84.9% |
2
| ![]() |
EUR (€)
| 39.1% |
3
| ![]() |
JPY (¥)
| 19.0% |
4
| ![]() |
GBP (£)
| 12.9% |
5
| ![]() |
AUD ($)
| 7.6% |
6
| ![]() |
CHF (Fr)
| 6.4% |
7
| ![]() |
CAD ($)
| 5.3% |
8
| ![]() |
HKD ($)
| 2.4% |
9
| ![]() |
SEK (kr)
| 2.2% |
10
| ![]() |
NZD ($)
| 1.6% |
11
| ![]() |
KRW (₩)
| 1.5% |
12
| ![]() |
SGD ($)
| 1.4% |
13
| ![]() |
NOK (kr)
| 1.3% |
14
| ![]() |
MXN ($)
| 1.3% |
15
| ![]() |
INR (
![]() | 0.9% |
其它 | 12.2% | ||
總計[11] | 200% |
外匯風險規避
當一個潛在的不利因素可能影響市場時,外匯市場的資金通常會流向避險貨幣。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規避風險的交易者為減少不確定性,會將有風險的頭寸結清,同時將資金轉移到風險較小的貨幣。[12] 因為外匯市場主要的避險貨幣為美元,有時這種選擇避險貨幣的行為更多的是基於情緒而不是經濟計算。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時,世界各國的股票市值都在下降,然而美元指數卻在上升(見圖1),儘管當時的危機主要發生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