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口老化、過度投資房地產與 逐漸喪失競爭力的製造業,都讓中國大陸 有步上日本經濟遲滯後塵的顧慮。 |
中國大陸正努力戒掉從日本榜樣中沾染的習慣:依賴出口與投資來驅動經濟成長。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習慣導致中國大陸經濟失衡,對房地產以及迅速失去成本優勢的產業都投資過度,例如礦業、電子、汽車和紡織業等。不僅薪資持續上升,投資回報則不斷下降。
此外,隨著經濟成長放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也決心避免美國式的金融危機,以及相隨而至的大量企業破產和工作流失。
但經濟學家指出,為了避免「美式」危機所採取的對策,卻可能導致問題產業苟延殘喘,阻撓經濟成長邁向可長可久的目標,造成吸走日本經濟元氣的「殭屍」銀行和企業應運而生。
何況,中國大陸人口老齡化步伐要快於日本當年,大陸想要以自己的方式達到目的,恐怕是場不可能的任務。
對於一個經濟增速高達7.5%,且消費者物價年增幅達2.7%的經濟體來說,通貨緊縮似乎不太可能發生。但分析師警告,中國大陸在許多方面都與1989年時的日本相似,而日本經濟在兩年之後就逐漸崩落。
中國大陸現在就像日本當年一樣,依賴銀行將資金引導至出口業,以創造就業並融通發展。另方面,政府也控制利率,確保銀行業能獲得可觀利潤。由於最賺錢的貸款是放款給風險最低的借款者,所以銀行貸款也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
大陸就如日本1980年代的作法一樣那樣,試圖透過局部放鬆金融業管制來提供彌補,包括創造新融資管道,債券市場及其他非銀行貸款等。但也像日本一樣,這些措施只是鼓勵銀行更多的放貸,而非更明智的放貸,從而助漲了房地產泡沫。情況在2009年變得更糟,當時大陸為抵擋全球危機的衝擊,而推出人民幣4兆元的刺激計畫。
摩根大通表示,日本在1980年至1990年之間的信貸額度,從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7%升高到176%,而中國也從2000年的105%升至去年的187%。
目前中國大陸面臨的問題是,每1元人民幣新投資創造的GDP產值正逐漸下降。經濟成長放緩已造成通縮壓力跡象萌生:中國大陸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自去年3月跌入負值以來,已連續16個月下降。摩根士丹利公司並且指出,8.7%的實質借貸成本已超越工業成長的增速。
因此,中國大陸當前面臨的風險之一,在於改革舉措可能造成經濟增速降得過低,以至引發一波債務違約潮,進而撼動整個金融系統。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電】2013.08.04 新聞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