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興經濟體占全球五成產值,占全球經濟成長高達八成,預料還會以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速度繼續成長。未來幾年,新興經濟體可望在全球成長、財富和投資機會上更有分量。這個變化如此巨大,隨開發中國家發展下去,新興經濟體繼續興旺,投資人用於區分這些國家的分類也會有所改變。
但在很多只關注新興市場資產短期高收益的投資人身上,已喪失這個長期眼光。當美國聯準會(Fed)暗示不久要收回刺激措施,日後利率會往上走後,他們的熱情冷卻了。中國和巴西等主要新興市場經濟成長有減緩的跡象,更是雪上加霜。
不過,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開發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今年料成長5.0%,明年成長5.4%,都分別遠高於已開發經濟體的1.2%和2.1%。開發中國家如今抵擋恐慌的能力也增強,外匯存底增加,總體債務也低於已開發國家。許多開發中國家經濟基礎更加穩固。
不過,大量資金出走的疑慮下,仍造成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兩個月來下挫10%,同期美國標普500指數則小幅走高。
若考量世界銀行估算的其他資料,開發中國家仍可望吸引更多資本回流,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成長意味更大的投資機會、信用改善、也有更有能力分散投資組合並控管風險。
據世界銀行一項的報告,開發中國家到了2030年將占全球三分之二的投資,目前為五成。屆時全球有半數資本擺在開發中國家,目前連三分之一還不到。這意味財富分配和機會正在轉移。
世界銀行研究人員預測,開發中國家可望取得所需的資源,來支應未來基礎建設和服務龐大的投資。這樣的預測是基於旺盛的儲蓄率,2014年可達到國民所得的34%,2030年以前將以平均32%的年增率成長。
就總數而言,2030年全球25兆至27兆美元的儲蓄中,開發中國家將占62%至64%,高於2010年的45%。這意味著開發中國家財富占全球比率更高。人均所得也將提升,2010年只有高所得國家的8%,2030年將達16%。
麥肯錫一項研究也預測,2025年全球人口逾半數都會是消費階層,每年帶動新興市場增加30兆美元的消費,這是「當代最關鍵的成長契機」。
另一位眼光放遠的是坦伯頓新興市場集團董事長墨比爾斯(Mark Mobius),他上個月談到大宗商品、出口和基礎建設可望仍是帶動許多新興經濟體成長的主力,但整體成長來自內需的幫助會越來越來大。
這些預測並非絕對的。有些風險會逐漸下降,有些風險反而會上升。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新興國家必須繼續提高生產率,並吸引投資人支應投資。
此外,負責編寫這份報告的狄默(Hans Timmer)指出,新興經濟體發展之餘,金融市場與全球進一步整合,對資本進出的限制放也寬,如此也更難自外於國際衝擊。所幸替代美元的貨幣增加,新興經濟體納入歐元和人民幣等其他貨幣作為外匯存底,可減輕衝擊。
倫敦Capital Economics首席新興市場經濟師席林(Neil Shearing)憂心的還有其他挑戰,首先是大家所熟知的問題:中國需重新調整經濟結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轉型由消費帶動成長。其次是要避免類似東歐房地產市場幾年前發生泡沫化的現象。
經濟成長或許減慢了,還有重重考驗,但黎明越照越明,其中必有機會存在。
(Gary Regenstreif是路透專欄作家/編譯劉忠勇)
【經濟日報╱雷根斯基夫(Gary Regenstreif)】2013.07.28 新聞網址